
“双12”擦亮双眼 小心别让直播间“割了韭菜”
“双12”购物节即将来临,你的购物车是否已经装满了心仪的商品?在点击下单之前,请务必三思而后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双11”期间,我国各直播电商平台累计销售额高达3325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直播带货行业也存在着不少阴暗面。近年来,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发现,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打造虚假的悲惨人设、虚构比价链接、私下交易售假等手段,欺骗消费者,牟取暴利。面对这些“造假”的直播带货,消费者该如何防范?相关部门又该如何进行治理和监管?针对这些问题,海淀法院的法官们依据真实案例给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人设造假的问题。为了吸引粉丝,一些主播会刻意打造虚假的人设,比如虚构悲惨的身世。以“凉山孟阳”为例,她自称是一个父母双亡、辍学在家照顾弟妹的贫困女孩,每天只能吃土豆。然而,实际上,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父母健在,家庭条件还算富裕。通过虚构人设,“凉山孟阳”吸引了大量粉丝,然后开始带货“凉山农特产品”。但实际上,她销售的并非真正的凉山农特产品,而是贴上“大凉山”标签的假冒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她非法牟利1000万元。最终,法院认定她构成虚假广告罪,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虚假比价的问题。一些主播在直播过程中,会虚构或夸大商品的价格优势,误导消费者。比如,一款实际售价为798元的酒,主播却在直播间声称其价格为7980元,然后以998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消费者在受到误导后,往往会认为这是直播间给粉丝的福利,从而下单购买。然而,事实上,这款酒在电商平台的真实价格只有798元。这种行为构成了价格欺诈,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此,法官建议消费者在直播购物时,要多个平台比价,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避免上当受骗。
最后,我们来看看私下售假的问题。一些主播会引导消费者私下交易,然后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比如,王先生在短视频平台关注了一个女主播许某,许某在直播时称一部官方售价约一万元的手机,她四五千就可以卖。王先生私下与许某交易后,发现收到的是一部山寨机。虽然短视频平台对许某的账号进行了封禁,但许某仍通过其他方式继续直播。对此,法院认为,许某所售卖的手机并非正品,构成欺诈。同时,许某私下交易直播带货行为,属于经营行为。最终,法院判决许某退货退款,并赔偿王先生三倍损失。
总之,面对直播带货行业中的种种乱象,消费者在购物时要保持警惕,多个平台比价,了解商品的真实价格。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对直播带货行业的监管,打击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