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2025新一线城市官宣:郑州、洛阳等城市入榜!

访客 2025-05-28 16 抢沙发

中国的城市史,事实上是由无数卷不断被重新发现的历史组成的。

从唐山、德阳这样以资源与重工业立城的传统工业城市,到深圳、合肥这样依托技术创新崛起的科技城市;从成都、武汉这样的综合型强省会,到淄博、哈尔滨这样因文旅热潮被重新看见的网红城市,我们见证着中国城市在不同轨道上的不断分化,也记录着它们在新时代中不断自我刷新、寻找新角色的努力。

每一年的《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都是一次对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重新发现”——以过去一年中多源、海量的互联网大数据,刻度中国城市在各领域的最新动向。

今年我们继续沿用了2024年升级后的指标体系——通过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综合评价城市在最近一年中的努力与成就。

在排序保持稳定的4座一线城市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2025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的15座新一线城市依次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与佛山。

2025新一线城市官宣:郑州、洛阳等城市入榜!

与上一年相比,最大的变化来自合肥。它超越了本在其之前的东莞、无锡、宁波、青岛等一批城市,一跃上升了4名,来到了新一线城市第11名的位置——这也是自《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推出10年以来,合肥所达到的最高名次。

2025新一线城市官宣:郑州、洛阳等城市入榜!

这份记录了2016年至2025年各城市魅力排名变化的折线图,反映了当下中国不同梯队城市的竞争格局。

一线城市、新一线头部城市的排名结构已趋向稳定。十年前当我们提到成都与杭州,不少人还会质疑它们是否能真正成长为下一代的全能型城市;而现在,这样的分歧显然越来越少了。同样地,以重庆、武汉、苏州、西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也被“重新发现”了,它们在这些年中屡屡创新出彩,以其综合性的实力与口碑,赢得了年轻人的选择。

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新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的分界线,一批以地方产业或是特色资源见长的城市,排名依然还处于时起时落的阶段。同梯队城市都在向上突破、角逐激烈的背后,只有跑得最快的城市才能胜出。

2025新一线城市官宣:郑州、洛阳等城市入榜!

比如,省会城市。如今,年轻人更为立体的“择城观”正在重塑城市吸引力,择业之外,与家乡的距离、一老一小的保障、生活品质与成本的平衡等因素,都被赋予更高权重,而这些正是省会城市最具优势的部分。同时,省会城市们也抓住了这一波机遇,通过重大项目、高附加值产业的引入、城市IP的运营等手段,在人口、资本、技术等维度上真正形成了良性循环。

分化加剧的背景下,非省会城市的出路,则更多起于“被看见”。一场音乐会、一面涂鸦墙、一碗地方特色面,都可能成为打开城市的流量入口。这些城市在经历短期的线下消费高峰后,开始进入分化阶段:有些被差评吞没,有些迅速归于平静,也有一些在热闹之后悄然积蓄能量,试图走得更远。

从数据上看,无论是以文旅见长,还是以产业为重,城市们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拉长长板、补足短板。好的城市始终在向“六边形战士”靠近,而前提,是敢于跳出舒适区,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机会,以长期主义的视角运营自己。

面对这个课题,是延续过去的优势并进一步放大,还是挤入热门赛道、争一张未来产业的入场券?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答案。

但可以确定的是,一些共性的趋势已经显现:“抢人”之后的“养人”生态培育,智慧化与韧性化的双重进阶,科创新动能的持续积聚,以及城市群之间更深层次的协作与联动……这趟关于城市的重新发现,我们将继续用镜头、文字与数据,一路记录。

2025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指标解读

《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的指标体系包含了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新经济竞争力和未来可塑性五大一级维度。榜单的一级与二级维度权重以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专家委员会打分的方式计入,二级维度以下指标数据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榜单各细分维度指标主要采用2024年全年或者截至2025年年初的数据计算得出。

商业资源集聚度由大品牌青睐指数、商业核心指数和商业配套成熟度构成。品牌选址逻辑回归“效率优先”。从品牌引入的“时间差”来看,成都与上海仅相差1.5个月,杭州、南京等城市也稳定在半年以内。新消费品类如咖啡、运动户外在成都、杭州等地实现反超,生活服务类的人均拥有量在新一线城市全面领先。

城市枢纽性通过交通联系度、城际流动指数、产业协同关联指数和商业资源区域中心度来衡量。2025年,广西实现地级市高铁全覆盖,百色、贵港等地的高铁联系度显著提升。企业跨区域设点强化“产业协同”链条,杭州企业在上海、合肥、深圳等地分支广泛布局。东北商业格局也正从“沈阳—大连双核”逐步向“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多中心格局演变。

城市人活跃度主要衡量城市人在消费、休闲和夜间三方面的活力表现。2024年以来,中小城市文旅消费活跃度显著提升,哈尔滨、大同、张家界等网红城市带动线下热度,烟台、洛阳等地演出市场表现活跃。2025年春节档,三线城市票房占比达25.24%。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的夜间出行人次同比增长超过20%。

新经济竞争力反映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由企业引领力、新消费指数和产业链生态指数构成。苏州、合肥、重庆等城市在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等领域的比重提升明显。常州、嘉兴加快推动本地企业上市,构建稳定的中坚力量。哈尔滨的流量热度有所回落,而合肥、东莞等城市在小红书等平台上的热度持续上升。

未来可塑性包含创新氛围指数、人才吸引力指数和城市规模指数,强调城市的长期承载力。武汉、西安、南京在科研机构数量上居新一线城市前列,成为重要的创新资源高地。西安、武汉、银川、成都等地吸引本省七成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省内极核”结构。杭州、武汉在医疗资源供给方面表现突出,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的新增就业人口位居全国前列。

2025年城市分级完整名单

(包含中国内地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2025新一线城市官宣:郑州、洛阳等城市入榜!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