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IPO|蓝思科技净利润“开倒车”,4年间毛利率砍半,跨界智能硬件赴港募资
来源丨时代商业研究院编辑丨郑琳3月31日,蓝思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表,欲冲击港股IPO。而在净利润“开倒车”、毛利率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蓝思科技如今的资本故事还能如愿打动投资者吗?事实上,蓝思科技早已跨界智能汽车行业。2024年,智能汽车与座舱类产品收入已占该公司总收入的近10%。不过,该行业头部玩家实力较强,诸如华为、百度(BIDU.O)、德赛西威(002920.SZ)等,蓝思科技的竞争站位仍有待观察。4年毛利率下降13个百分点,营收翻倍净利润却“开倒车”2007年,蓝思有限通过了苹果公司的供应商认证,成为“果链”的一员。同年,苹果发布了初代iPhone,智能手机时代就此开启。作为苹果公司的供应商,蓝思科技随之迎来高速增长。然而,营收增长的同时,蓝思科技的盈利水平却止步不前。Wind数据显示,2015年,蓝思科技的净利润达到15.42亿元,而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却仅为4.54亿元。自2020年以来,蓝思科技的盈利能力逐渐走弱。Wind数据显示,2020—2024年,其毛利率分别为29.44%、20.92%、19.21%、16.63%、15.89%,其间累计下降13.55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其毛利率进一步降至12.80%,较2020年锐减超过一半。蓝思科技盈利能力下滑,本质上是智能手机红利见顶的结果,其主要客户苹果的业绩同样反映出这一点。Wind数据显示,2022—2024财年,苹果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7.79%、-2.80%、2.02%,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5.41%、-2.81%、-3.36%,业绩增长疲软。在智能手机红利见顶的情况下,蓝思科技试图跨界智能汽车、机器人等新兴行业,以打造第二增长极。事实上,早在2019年年报中,蓝思科技就曾提出,在技术进步、政策支持、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全球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爆发式发展,产销量大幅增长,配套产业链加速完善,车载电子产品产销量大幅增长,高端智能汽车板块将成为该公司未来快速增长和重要战略组成部分。年报显示,2022—2024年,该公司的新能源汽车(或智能汽车)及智能座舱类产品收入分别为35.84亿元、49.98亿元、59.35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67%、9.17%、8.49%;智能头显与智能穿戴类产品收入分别为35.39亿元、31.04亿元、34.88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7.58%、5.70%、4.99%。不过,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今年3月5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智能座舱重点企业及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图)》显示,中国智能座舱企业可以分为全栈科技巨头、传统Tier 1供应商、软件/OS服务商、芯片与域控厂商、垂直技术供应商等六大类,代表企业包括华为、百度、德赛西威、华阳集团(002906.SZ)、零跑汽车(09863.HK)、科大讯飞(002230.SZ)等。此外,从毛利率来看,蓝思科技智能汽车与智能座舱类产品的毛利率呈下降趋势。年报显示,2022—2024年,该类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20.02%、15.47%、10.17%,其中2024年毛利率较2022年近乎腰斩,且2023—2024年连续两年均低于整体毛利率。招股书显示,2023年毛利率下降,主要受产能爬坡期折旧摊销费用较高以及海外生产基地的运输和原材料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全文2285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