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从 “德方主导” 到 “本土决策”,一汽-大众吴迎凯谈合资转型:我们新能源布局慢了!

访客 2025-04-28 27 抢沙发
在车展这一汽车行业的“年度考场”,智能技术与生态场景重构重塑行业价值坐标,会跳舞的智能汽车、会打招呼的机器人、可识别方言的智能座舱依旧是展会焦点。车展期间,一汽-大众(商务)副总经理,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吴迎凯接受了时代周报等媒体的采访,谈及大众品牌在华战略与新竞争格局下的应对思路。他对媒体讲了两个故事,一是此前管理团队到德国后发现,ID.7车型在德国供不应求,但在中国本土却遇到了极大的销售压力,这让管理层意识到跨国车企需要了解、适应中国市场的需求和竞争规则;另一则是,在他们刚刚决策车型造型的过程中,突破了以往由大众狼堡设计团队单独提供提案的模式,改为由狼堡设计团队与中方设计团队同步提交设计方案并参与决策,最终中方的造型提案毫无悬念地被采纳。巩固燃油车基本盘,在新能源市场找机遇虽然新能源汽车在华市占率不断提升,但燃油车并未退出中央舞台,而是通过设计焕新、技术迭代等方式不断巩固基本盘。在他看来,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在燃油车领域仍占据头部位置,这是品牌“最大的机会”,因此品牌也会奋力抢夺更多市场份额。而在新能源领域,ID.系列车型仍是大众的市场主力,从2026年开始九款全新的新能源产品陆续上市以后,会为市场带来新的产品体验。近年来,合资车企因电动化转型迟缓而受质疑,这已是行业老生常谈,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话语权调转。今年一季度,尽管一汽-大众在华零售销量出现了7.7%的同比下滑,但基本盘仍在,期内零售销量达到26.48万辆,仅次于比亚迪和吉利。但在新能源零售销量榜单上,却没有见到一汽-大众的身影。尽管机械操控与性能崇拜已不能满足被智能汽车刷新认知后、追求场景化共情体验的新一代汽车消费者,但消费者对于车辆安全、低使用成本的需求并未改变。一汽-大众选择将燃油车的隐性价值转化为显性服务承诺,推出“双终身质保”服务(终身免费保养、终身质保),将产品理念落地为可感知的用户关怀。乘联分会数据显示,今年1-3月,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达到63%,较去年同期增长7.9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有媒体提出,相较于丰田在华推进机制与人才体系的本土化建设,大众依托合资模式的转型策略更显“激进”,但与中国自主品牌相比仍显节奏滞后。技术本土化只是大众推进在华本土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大众很早就在中国成立了很多与技术相关的公司,研发的CEA电子电气架构也是基于本土化技术,这一举措的有效性也已得到证明。依托燃油车时代积累的体系化能力和市场洞察力,吴迎凯充满信心地表示,一汽-大众能很快将优势应用到产品、服务、体验方面,从而去适应中国未来的竞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随着3月十款车签订完以后(3月一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我们对于未来很有信心的根源,我们已经看到了我们孵化的很多的很前沿、很适合中国市场的东西在落地,跟以前不一样,这就是变化。”

从 “德方主导” 到 “本土决策”,一汽-大众吴迎凯谈合资转型:我们新能源布局慢了!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