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GDP二十强省份的人口竞争力:广东生育率居首,辽宁老年人口占比最多
省域经济竞争,也是人口的竞争。
当我们观察区域经济发展时,产业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数据往往最先吸引目光。不过,决定经济长期竞争力的,还有人口结构这一关键因素。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在当下全国人口逐步减少的大背景下,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和陕西5省份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只有15个省份公布了相关数据。其中,广西0—15岁人口占比达22.32%,居全国之首,展现出较强的人口储备优势。在劳动人口(16—59岁)占比上,广东、云南、内蒙古位居前三。需要注意的是,GDP20强省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成以上,而土地占比面积实际不足50%,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人口密度分布,与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胡焕庸线基本相似。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山东省曾是全国“最敢生”的省份。不过,自2018 年开始,广东就反超山东,并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实际上,这一现象似乎与传统经济规律相悖。通常而言,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往往会越低。而从这些维度来看,广东都位居全国前列。那么,广东为何能撑住生育大盘?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广东潮汕、粤西等地,宗族观念浓厚,“多子多福”等传统家庭观念和生育文化深入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育率的提升。究其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这使得传统生育文化得到更多保留。2024年,云南、广西和陕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4.11%、57.39%和66.14%,在GDP二十强省份中(北京、上海未公布)分别排第18、第17和第11位。看完生育率,再来看看0—15岁少儿人口的比例。少儿人口比例高,也往往意味着地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更强。从这个角度看,哪些省份算是年轻、有潜力的呢?
通过数据交叉对比可见,0—15岁少儿人口占比与出生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两者排名前五的省份高度重合。经济强省劳动力充足分省份来看,哪些地方的人口红利比较突出呢?杨继瑞分析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珠三角地区放宽了落户限制,吸引了人口迁入。由于江苏(15-59岁)、北京人口(15-64岁)结构统计口径不同,如果将它们纳入统一比较,那么劳动人口占比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广东、北京、云南和内蒙古。不过,这些省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江苏为例,2024年江苏常住人口为852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首次出现零增长。而江苏人口压力,主要源于自然增长乏力。换句话说,江苏自然减少的人口,完全抹平了人口增量。在此背景下,江苏也意识到持续引人、留人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今年2月份,江苏还推出了15条旨在促进生育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生育津贴无需提交申请材料即可直接发放到账等便利举措。对此,杨继瑞认为,云南和内蒙古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产业升级步伐缓慢,再加上相对滞后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制约了劳动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削弱了区域创新能力。“此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会提高企业运营成本,影响投资吸引力。”长期以来,老年人口一直是全国关注的焦点。从区域分布来看,在GDP排名前二十的省份中,半数省份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具体包括辽宁、重庆、山东、内蒙古、北京、湖南、河北、陕西、安徽和河南。31.17%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长期数据来看,2005年-2019年辽宁出生率基本保持在6‰-7‰之间,相对稳定,从2020年下降至5.16‰,到2024年为4.32‰,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此外,《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还规定生育女职工产假增加至158天,男方护理假增加至20天。子女不满3周岁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计10天的育儿假。长期以来,老年人口龄化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从区域来看,老龄化程度较深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也榜上有名。细分来看,这些省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得到较好落实,生育率下降,年轻人口增长缓慢,而老年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寿命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比逐渐提高。而对重庆来说,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出导致。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国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为202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养老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我们观察区域经济发展时,产业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数据往往最先吸引目光。不过,决定经济长期竞争力的,还有人口结构这一关键因素。据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在当下全国人口逐步减少的大背景下,广东、浙江、福建、安徽和陕西5省份常住人口实现正增长。从人口结构来看,目前只有15个省份公布了相关数据。其中,广西0—15岁人口占比达22.32%,居全国之首,展现出较强的人口储备优势。在劳动人口(16—59岁)占比上,广东、云南、内蒙古位居前三。需要注意的是,GDP20强省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成以上,而土地占比面积实际不足50%,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人口密度分布,与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胡焕庸线基本相似。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山东省曾是全国“最敢生”的省份。不过,自2018 年开始,广东就反超山东,并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实际上,这一现象似乎与传统经济规律相悖。通常而言,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程度越高,生育意愿往往会越低。而从这些维度来看,广东都位居全国前列。那么,广东为何能撑住生育大盘?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广东潮汕、粤西等地,宗族观念浓厚,“多子多福”等传统家庭观念和生育文化深入人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育率的提升。究其原因,西部地区由于农村人口占比较高,城市化进程相对缓慢,这使得传统生育文化得到更多保留。2024年,云南、广西和陕西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4.11%、57.39%和66.14%,在GDP二十强省份中(北京、上海未公布)分别排第18、第17和第11位。看完生育率,再来看看0—15岁少儿人口的比例。少儿人口比例高,也往往意味着地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更强。从这个角度看,哪些省份算是年轻、有潜力的呢?
通过数据交叉对比可见,0—15岁少儿人口占比与出生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两者排名前五的省份高度重合。经济强省劳动力充足分省份来看,哪些地方的人口红利比较突出呢?杨继瑞分析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珠三角地区放宽了落户限制,吸引了人口迁入。由于江苏(15-59岁)、北京人口(15-64岁)结构统计口径不同,如果将它们纳入统一比较,那么劳动人口占比排名前五的省份依次为:江苏、广东、北京、云南和内蒙古。不过,这些省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以江苏为例,2024年江苏常住人口为8526万人,与上年末持平,首次出现零增长。而江苏人口压力,主要源于自然增长乏力。换句话说,江苏自然减少的人口,完全抹平了人口增量。在此背景下,江苏也意识到持续引人、留人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今年2月份,江苏还推出了15条旨在促进生育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生育津贴无需提交申请材料即可直接发放到账等便利举措。对此,杨继瑞认为,云南和内蒙古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导致产业升级步伐缓慢,再加上相对滞后的教育和科技水平制约了劳动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削弱了区域创新能力。“此外,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也会提高企业运营成本,影响投资吸引力。”长期以来,老年人口一直是全国关注的焦点。从区域分布来看,在GDP排名前二十的省份中,半数省份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具体包括辽宁、重庆、山东、内蒙古、北京、湖南、河北、陕西、安徽和河南。31.17%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从长期数据来看,2005年-2019年辽宁出生率基本保持在6‰-7‰之间,相对稳定,从2020年下降至5.16‰,到2024年为4.32‰,处于全国落后水平。此外,《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还规定生育女职工产假增加至158天,男方护理假增加至20天。子女不满3周岁的夫妻,每年分别享受累计10天的育儿假。长期以来,老年人口龄化问题也是全国的问题。从区域来看,老龄化程度较深的省份中,中西部地区也榜上有名。细分来看,这些省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的地方。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中西部地区得到较好落实,生育率下降,年轻人口增长缓慢,而老年人口自然增长以及寿命延长,使得老年人口占比逐渐提高。而对重庆来说,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主要是农村人口流出导致。在此背景下,如何解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国长期面临的重要课题。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这为202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养老工作指明了方向。
“解决养老问题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不仅需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待遇调整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要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杨继瑞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