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AI监测预警、为小散工程“拍CT”,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的平安力量

访客 2025-05-28 18 抢沙发
5月中旬,位于东莞市的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的中控室里,工作人员紧盯着大屏幕,密切关注着数据和画面,迅速处理东莞区域限额以下(小散)工程的AI预警信息。这是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日常工作的一幕。该中心由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发起,联合大湾区范围内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和研究的各大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与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已试运营半年。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团体事业群责任险业务部总监黄廉灼表示,中心聚焦事故隐患的源头治理,通过定制AI算法、引进AI机器人、物联网应用、专家介入兜底等手段提升风险处置效率与服务覆盖面,使灾害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是多样化风险减量手段助力社会防灾减灾的工作样本。为小散工程做“CT”“这如同给在建的房屋作CT检查,再安排专家根据3D建模图进行安全评估,排除安全隐患。”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工程师说,若专家评估发现高危安全隐患后,会来现场做进一步检查,给出整改建议,并定期为监管部门提供区域风险分析报告。

AI监测预警、为小散工程“拍CT”,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的平安力量

小散工程具有“分布散、工期短、单价低”等特点,同时其风险隐患呈现“基础性、随机性、频发性”特征。黄廉灼表示,建筑施工领域近70%的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在限额以下工程,小散工程大多的生产安全事故都源于高坠,而核心的危险因素包括有不戴安全帽和安全带、临边防护缺失、脚手架违规搭建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AI三级安全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在东莞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首批城市更新示范城市背景下,这一创新举措也紧密契合国家金融支持保障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建设战略要求,有效解决了限额以下工程领域传统人工巡查覆盖面不足、反应滞后等问题。据了解,系统上线后,试点区域内安全事故同比大幅下降,为城市更新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据透露,试运营至今,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针对未戴安全帽、脚手架防护、危险区域侵入等22类风险隐患实现AI预警超3700次,远程沟通干预445次,派出专家现场处置128次;同时,针对现场风险AI机器人智能拨打电话和推送短信超170次,对业主和施工负责人进行警示,极大提升了风险处置效率,使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探索风险减量协同创新机制自2024年初起,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便启动了调研工作。在此期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东莞分局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和指导,并联合应急、住建等部门共同讨论研究方案,为中心的建设落地提供了核心支撑。“中心的共建单位都是各自领域的龙头,但针对限额以下工程、工业园区、消防重点单位等重点风险场景,往往只能提供通用方案,并不完全适配其风险保障需要。”黄廉灼补充说,“通过中心协同机制,各单位基于自身优势资源,共同针对重点风险场景进行研究,并输出综合性的创新解决方案。”在这样的协同机制下,平安产险东莞分公司依托大湾区风险减量中心,全周期联动监管部门,打造基层安全管理生态闭环,做实保险公司参与基层社会治理3大角色——宣教人、吹哨人、测绘人,推动构建农民安居房与限额以下工程安全监管从“知识传递”到“单点预警”再到“系统布防”的社会化安全管理体系,打造保险力量参与社会公共安全治理的湾区样板。风险减量服务的创新与推广当前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中心部署有东莞市全域房屋沉降监测(依托平安鹰眼DRS系统)、限额以下工程AI监测预警、安责险服务线上监理、工业园区规范化管理等项目平台,服务覆盖高危制造业、建筑施工、房屋安全、工业园区等行业场景超160万个生产经营单位。如今,保险公司正从“风险等量管理”向“风险减量模式”转型。2023年,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指出,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此后,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各大保险机构不断探索创新风险减量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持续深化科技创新与风险减量服务的融合。该负责人进一步介绍,平安产险依托人工智能、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前沿科技,自主研发了“鹰眼系统”,把科技应用融入覆盖“灾前-灾中-灾后”的全流程风险减量实践中。灾前,鹰眼系统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预警,指导客户积极防范;灾中,可以科学筛选出隐患标的进行回访和施救;灾后,依托鹰眼系统的大灾管理平台统筹调度人力、物力,提供高效救援与理赔服务。

AI监测预警、为小散工程“拍CT”,大湾区风险减量协同创新的平安力量

有行业专家指出,当保险机制真正嵌入治理链条,形成风险共担、资源整合、数据联动的制度性安排,其释放的将是指数级的社会治理效能。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8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